无脑自重

2013.04.21 01:09

在家闲坐了一天,晚上出去吃了一顿小龙虾然后海吹一番将将回家落座,发现又有许久未曾扫灰了,于是话痨模式小开。

不知道当初是谁给互联网挂了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名号,如今想来真是再贴切不过,在不是很远的以前人们还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去想方设法获取信息,如今却已经是信息泛滥,叫你目不暇接几乎手足无措。

打开手机、电脑,各种消息扑面而来,我想起了那幅流传甚广的比较《1984》与《美丽新世界》的漫画,我是真的相信那个“美丽新世界”已经越来越近,就在你我身边,无从察觉。

下毒、爆炸、地震……最近的事情确实很多,也真的足够分量应当关注,但我十分赞同译言上的这篇文章:[沉默是对悲剧最好的回应](http://select.yeeyan.org/view/350489/357496 "沉默是对悲剧最好的回应"

“场灾难发生后5分钟内Twitter做出的贡献最大,12小时后就开始帮倒忙。&rdquo

 

——马特·罗勒(@rolldiggity)2013年4月15

 

“如果说不出什么好话,就干脆别说。&rdquo

 

——艾瑞卡·豪尔(@mulegirl)2013月4月15

 

“悲剧发生时,Twitter应该进入Quaker模式。要么闭嘴,要么说点有意义的。&rdquo

 

——迈克·蒙特欧(@Mike_FTW)2013月4月15日

互联网可以快速传递信息,但不幸的是互联网无法辨别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更无法估算信息被传播和扩散出去以后又将引致怎样的后果,而本该担负起这些责任作为信息节点的“人”,也往往忽视掉了这些责任,只是单纯化身为一个扩音器去将声音无限放大,结果就是用无限的噪音轻易掩埋了有限的真相。

这很容易理解,这世上无效信息本就是远多于有效信息的,而懒于对信息负责的人也一定比愿意承担传播信息责任的人要多得多

100条信息,假设只有10条信息是有效的,另外90条是重复、过时甚至捏造的

100个人看到了这些消息,90个人无脑转发,10个人逐条核查鉴别,结果很可能就是在当无用信息指数级扩散了一段时间以后那10个人才刚刚确认哪些信息是有效并且真实的,然后他们那有限的传播能力也很难辐射到更大的范围,这些信息的传播是一个循环,并且很难形成良性循环

更不必说往往无效信息的内容往往比真相更吸引人,甚至更符合大众的期许。

我觉得一切都是成本问题,互联网传播信息太快,成本太低,在这种几乎零成本的环境下,更多的人容易趋向选择最简单方案

“转一下又不掉块肉,而且……万一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那我也算是出了一份力啊,这个贪官的倒台有我一功,那个罪犯的伏法我也是出过力的,虽然只是默默的,但我也是无名英雄呢!&rdquo

 

“你看我早就说blablabla吧~你们不信,现在知道了吧blablabla”

几乎零成本的付出却可以获得各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哪怕这满足感再小,但是相对于那个无限趋近于零的成本来说,这种参与感得来的满足反馈实在是赚到太多了。

当然,夜路走多也会撞鬼,不过那个时候心态又会发生一些变

“虽然这事儿不是那样,但是也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的,这确实是有客观原因的,大家都这么说,多我一个也不多~我又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儿,凑个热闹罢了&rdquo

 

“我当时也没仔细看~难免失误嘛~我也只是转发,不关我的事”

有一个词儿叫“責任分散效應(Decentralized responsibility effect)”,也叫旁观者效应,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旁观者模式立刻就会启动,甚至自己都不曾察觉,然后传播错误消息本该带来的负面反馈就被这种效应分散再分散,消弭不见。

于是,情况十分明了,无脑传播消息是一次几乎零成本的投入,如果传播的消息正确,造成了正面结果,那么传播者可以获得心理满足,传播了错误消息造成负面结果,则几乎不承担任何责任,甚至不用道歉!!甚至不会觉得内疚!!那么,转一下何妨?无本万利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大约这种话说多又要被人批是理中正,其实这些废话之前在Twitter已经不止一次的表达过,我是真觉得这种行为无异于网络暴力,尽管我无权禁止这种行为,但我也绝不认同,这种信息的传播何尝不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于人、于事皆无益处,自然能免则免。

PS.Google前几天在波士顿爆炸案中紧急做了一个寻人服务,今天在@tifan老师的努力下也立刻出了一个地震寻人服务:

Google网上寻人:四川地震

貌似已经有不少信息汇入,但也有无聊捏造的,希望这几天GFW能高抬贵手保证访问正常,顺便请无聊人士也高抬贵手别浪费资源吧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