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周时间第一个月的学习就要到头,目前来看这波 reset 操作开局异常顺利,打消了许多之前未知的不安,稳中向好。
时隔十几年重回课堂的感觉十分微妙,不清楚是因为这次是主动选择所致,还是目的性更明确的结果,如今我真正变成了当年上学时最烦的那种“好学生”模样,每节课坐在第一排最中间,抓住任何可以跟老师互动的机会接茬交流,只剩下课后作业依旧拖沓磨蹭,但终究还是会写完,当年要是有这1/3的劲头,挂科重修大概也不会跟我扯上半毛钱关系。
彼时天天逃课,躺在床上捧着手机玩游戏看小说,能不下床绝不出被子,如今却开始给那些00后科普自己心路历程的变化,试图说服年轻人们把握机会不要错失然后留下遗憾,可能他们内心也要吐槽油腻大叔爹味满满吧,不过爹就爹吧,作为过来人倒不是不明白不亲身经历就很难提升认知,但终究觉得,耽误大好时光还是有些可惜,不过青春大概多少是需要如此挥霍一下才像样吧。
虽然从未做过什么心理测试,但用现下流行的标准来划分,我应该是i人无疑,不过这次出来社牛属性也强行拉满,倒也说不上有什么不适,但放在以前大概还是会很难想象自己会如此这般。于是再次确信,没有什么是无法改变的,时间的伟力和现实的铁锤可以将任何理智尚存的人修饰成当有的样子。
理性,客观……这大概是最近英语课程的核心主旨,可能是个人奇怪的关注点,我不太清楚其他同学有没有这样去想,亦或只觉得老师们在教导一些英文写作和阅读的应试技巧(撇掉核心表面看来也的确如此),一遍又一遍强调各种文本的固有格式,衔接词的变种词汇,翻来覆去,听说读写,每周换个主题,但终究是讲了一些貌似“术”的考试技巧。但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我们写作和阅读时要区分fact和opinion,要学会从行文中判断是否 bias,解读数据的时候注意就纯分析可见的数据本身不要去过度揣摩背后的成因,注意描述客观现象和数据,避免使用“we”和“I”等主观性的用词,诸如此类……
这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在许多地方就曾见过别人在论战时提及逻辑的重要性,当时有人说国内的教育缺少了基本的逻辑学,而在国外会从小就教孩子了解逻辑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如今看来,大概我正经历着local们小学经历的基础教育吧,学习更具有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在使用中文表达时总是喜欢用“我们/你可以从……看出”等句式,按照小学语文的说法,这种代词的使用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但为何在表达一个正确且客观的事实时需要去拉近这种关系呢,连写个小作文都要拉关系确实难以言喻,由此,对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自己也是有一些触动。
于是,如今看来,都挺好,这里的月亮不一定更圆,但所见所闻确实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