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 Andrej Karpathy 提出 Vibe Coding 一词以来,或者说自从 AI 写代码这事儿真正成立之后,推上已经有过几轮相关的「讨论」了。说讨论还是轻了些,基本应该说是口水仗。
于是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关于AI编程工具对「编程」和「代码能力」的影响......这大约算得上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想来想去,我觉得这件事情有点像当年摄影技术对绘画艺术的冲击。
工具与能力的边界
Vibe Coding,或者说代码生成工具,它本质上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产出产品(WEB/APP)的方法。有人需要创作一个产品,以前选择自己学习代码,或聘请程序员来工作,再或者利用SaaS服务简单搭建,其实目的是一致的,只是现在也许又多了一个新的渠道——让AI给自己生成。
仔细想来,使用者的代码能力和编程思维并没有因此得到真正的提升——就像拍照一样,相机给了人们一种新的更快速的方法获得一张逼真的风景照或者肖像画,但它本质上并没有提升一个人创作绘画的能力,甚至无法提升使用者的审美和艺术感。
每个人都可以很轻松拍下照片,不代表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艺术家」,以及能够拍出真正好看或有趣的照片。
记录与创造的分工
不过我们也不能说,每个人都可以拍照这件事情本身没有意义——记录本身就是一种新的意义。
对于绘画这门手艺来说,绝不能说存在的价值就纯粹是为了艺术表达,它最初的其实主要还是承担记录的功能。只不过在纯手工绘画的时代,记录的成本比较高因此显得珍贵和不易。而当摄影技术发展出来以后,记录的成本大幅降低了,于是记录这件事情更普及了,市场需求也就被放大了,上下游新的产业链因此蓬勃发展。
同样的逻辑,编程也不过是实现某种需求的一种方法。以前,只有通过编程才能完成这种需求的转化——把想法和需求落地成具体的产品。
那现在有了成本更低的AI辅助编程手段以后,应该会出现新的市场、新的需求。这跟传统编程能力的提升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也不应该有任何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争论孰高孰低也实在乏味。
估摸着,就像摄影的普及催生了新的视觉艺术形式一样,AI编程工具的普及也会催生出我们现在还想象不到的新可能性。
只不过,这个过程中,纯粹的"代码工人"可能真的会面临挑战......但那些能够真正理解问题、设计解决方案的人,恐怕还是会有自己的位置。
毕竟,工具再智能,也需要有人来定义问题、判断答案,不是吗?
2025/08/31 Update: 又想起从胶片时代进入数码时代以后,按下快门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对我个人而言,寻找合适的角度,学习各种快门构图和光影的知识远不如按下快门连拍一大堆慢慢挑,甚至是直接视频记录后期从中截取一个喜欢的画面更方便,大概也正因如此我才更沉迷于vibe coding吧,试错的成本一降再降,热衷编码的人当然可以去深钻各种美学技巧匠心手作,而这也不影响不善此道的人用「邪修」的方式来使用它。